2009景觀論壇暨學生競圖【專業公司特別獎】

 

 

Ø  設計說明

1.背景

西元2060年,人類對於地球溫室效應仍無有效解決對策,暖化現象持續惡化,伴隨著南極冰山大量融化,全球海平面不斷升高;另一方面,醫療科技與農業技術的增進,人類總數持續成長,但也造成生存空間的危機,人類不得不試圖擴展生存領域。地勢低窪與人口急速成長的台北盆地區面臨上述問題的挑戰,海水上升現象與人類生存空間這兩道浪潮於此產生撞擊,其中又以海拔高度最低的社子島地區首當其衝。依循達爾文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的理論,本設計試圖找尋能夠在此衝擊下倖存的人類生存空間要素,或稱為建築物基因(DNA),藉由重新編碼與組合方式,建構可迴避環境衝擊的建築方舟,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空間,思索找尋出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。

2.社子島地區

社子(Shezi)地區為台灣台北市士林區的一個次分區,係由基隆河注入淡水河口處所形成狹長半島,其東、北、西三面均為河川,僅南端與台北市中心在中山高速公路北側附近以陸地相連。地名來自其核心聚落名稱「社仔」,因該地從前為凱達格蘭族麻少翁社原住民的一個聚落,該地區原為基隆河分流「番子溝」與大同區相隔而為獨立島嶼,故稱為「社子島」,今仍延用之。荷蘭人於1654年繪製的「大台北古地圖」中,基隆河注入淡水河口在今社子地區之南,且社子地區並無沙洲,因此一般認為社子島之形成當在1650年代之後;1694年(清康熙33年),台灣北部發生一場大地震,使得台北盆地部份地區陷落,形成康熙台北湖。到了乾隆年間,隨著河沙沉積,康熙台北湖日漸消失,在今日社子地區南部,浮現了一個稱為「浪泵洲」的沙洲,但當時基隆河下遊河道與今日差異甚大,顯見其日後地形地貌有重大變化。因為社子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的出海口,因此也造就了本地特別的紅樹林生態。也因為有紅樹林的存在,沿著社子堤防可以發現水筆仔、彈塗魚以及招潮蟹等紅樹林才有的特有生物,自然鳥類生態也有白鷺鷥、蒼鷺、夜鷺、大卷尾等

3.開放建築架構

開放建築係將耐久性的結構支架(Supporting System)與隔間、設備系統等生命週期較短的填充體(Infill System)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來考慮。透過標準化、模組化的設計與生產理念,建築結構支架完成後,50-100年內,可隨時調整更換新的隔間與設備,以適應與時俱遷的生活或工作機能需求。在本設計中,居住單元空間係由結構框架、複式面層與內部填充所構成,其中複式面層又可以分為外表皮、中間層與內表皮三部分;外表皮主要提供外部介面功能,依循其需要而有不同型式,如窗戶(採光與通風)、門(動線)、光電板(能源)或是外覆板(美觀);中間層則是提供建築結構性、物理性與設備需求,如隔熱、保溫、電力與管路系統等;內表皮為提供與內部設定情境與活動符合之面層;上述複式面層可依據需求進行調整與變動更換,呈現不同機能組合與面貌。

留言功能已關閉。

返回頂端